文章详情

巴西世界杯关于裁判的一些看点

阅读: 45次 发表于:2023-02-03 05:28

好事总是这样,期盼悠悠绵长,转眼收工盘点。对于足球赛事来说,裁判总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一.所谓误判

夸裁判通常不是太讨巧的行为,但我还是想说,顶尖同行这次的表现相当不错,没有出现让人匪夷所思的错误,而这种级别的失误在过去三届世界杯中都有出现。2010年的南非,同一天里接连两场八分之一决赛发生的事都让人不可理解;2006年的德国,克罗地亚的西穆尼奇连吃3张黄牌才被罚下场;2002年的韩日,槽点太多,无需赘述。

足球场上,裁判争议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判与不判、红牌还是黄牌,总有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即便是可以被高清回放确认的误判,只要其判罚过程没有态度和程序上的问题,且误差在大活人的生理极限之内,就不应该太过苛责。即便认真总结、反省、振作精神,这样的误差也还是会出现。比如说:

苏牙咬人

裁判漏了红牌,的确,但下次再有这种情况,我估计还是很可能要留待事后处理。咬人并不是足球场上的常见动作,或者说,它不在裁判员头脑中几十年积累下的案例库中。在没有预判的情况下,有人把脑袋往别人肩膀上一凑,现场很难确定他干了什么。牙印这东西……就像不能因为有队员骨折了就出红牌一样,裁判不能通过这个静态的东西去反向推测。事后有高压罚单,惩前毖后就可以了。事实证明,墨西哥裁判组并没有因为这个“重大失误”而被遣送回家,他们后来获遣执法了巴西与德国的焦点战役。

多斯桑托斯的越位冤情

墨西哥与喀麦隆战至第45分钟,多斯桑托斯接角球头球破门被吹越位。慢动作显示,中间顶到球的是喀麦隆队员,这是一个可以确信的误判。但是,从裁判员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误判却很难避免。当五六个人跳起争球,就算你没有判断越位的任务,而只是一门心思看谁顶到了球,这都极有难度,何况还是瓢泼大雨之中。这种问题在足球场上几乎是无解的,也属于裁判员的一种运气成分。当球穿过人群,一堆乱脚若即若离,助理裁判很难知道在哪个时点去定格越位线。有时候它只是事关谁发界外球,但一旦点儿背问题就会很大。

二.东道主的轨迹

从裁判的角度,东道主一路走来就像一部连续剧。

揭幕战,西村雄一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我一直觉得他不是一个让人心里特别踏实的裁判,屡有神经刀的表现。裁判对东道主的关照一向是客观存在的,但作为比赛的引导者,这种微妙的尺度是赛事氛围潜移默化决定的,而并非刻意为之。对于巴西队本场比赛获得的点球,我还是倾向于就事论事来看:西村的观察角度并不好,他在不真实的脑补之后,做出了坚定的判罚。显然,西村的表现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光荣执法了揭幕战之后,他竟然在后续的一个月里只做了两场四官。

但是,西村的影响还在。作为意大利(1990)、法国(1998)、德国(2006)、巴西(2014)这种志在夺冠的“强东道主”,他们并不希望在很大的裁判争议下达成目标。第一场占了大便宜,导致后续执法巴西比赛的裁判组都打起了精神,似乎有意不想给人在这方面再留下什么口实。也就是总体来说,我认为巴西队反而因为西村在揭幕战中的表现吃了亏。

八分之一决赛巴西vs智利,这是我观感不太好的一场。韦伯对于执法“美洲杯”显得有点不知所措。这毕竟是一场和英超差别太大的比赛,不知道他们语言通不,反正身体的柔韧性、动作频率、摔倒的方式、小心思的积累,美洲人的情绪恐怕还是需要美洲人去把握。韦伯高大的身影在这场比赛里总感觉有点跟不上节奏,他的犹豫散布在很多瞬间,比如Hulk那个手球进球之前的一系列乱七八糟。比赛并不是只要少吹就能带来流畅,对于略微有点个人英雄主义且希望走得更远的巴西队来说,韦伯的尺度(或者说迷糊)应该算是一个利空。事后,好像韦伯被广大网友点了不少赞,这本身就挺说明问题,大家普遍不愿意看到东道主被裁判保送。

而巴西队赛后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似乎也集中于此,这导致了他们在与哥伦比亚的比赛中一上来就给了对手不少下马威。之后,双方的情绪不断升级,犯规数创下纪录,并最终伤了自己的核心。对于这种局面,其实很难去苛责当值主裁西班牙人卡瓦约,因为这是上一场南美内战的延续。他的黄牌的确掏得有点谨慎,但如果每个球都公事公办的话……还记得06年饱受争议的伊万诺夫吗?16黄4红之后,受抨击的还是裁判。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半决赛请出罗德里格兹也有充分的合理性。墨西哥人在意大利与乌拉圭的欧美对决中表现得相当“硬朗”,应该能够杀一杀巴西早先两场的血腥之气。当然,最终这场比赛早早迎来垃圾时间,没有给裁判制造什么麻烦。

三四名决赛,裁判运气不佳,早早迎来高光时刻。有一些判罚,虽然就是论事来说是明确的误判,但对于当值裁判而言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开场不到两分钟,哈伊莫迪面临一道单选题:A、点球 红牌;B、点球 黄牌;C、任意球 红牌;D、任意球 黄牌。虽然从科研的角度,选C最为正确,但B的合理性显然要强得多。世界杯,尤其是三四名比赛是要取悦全世界观众的、开场红牌和终场红牌的价值区别也非常之大。我觉得东道主因素倒在其次,如果事情反向发生,裁判多半还是会选B吧。

可能是因为一开场就破坏了心态,这场比赛的后续判罚不严谨之处颇多。另外第二助理裁判也有不少失误,荷兰的第二个进球尚在可接受的范畴之内,但下半场他做出了本届世界杯我所看到的误差最大的一次越位判罚。当时巴西左边锋和对方后卫并没有反向移动,所以判罚难度不大,而误差却超过一米。

就事论事来说,助理裁判在很多时候的判罚难度是高于主裁判的。顶级同行们能够把越位这件事的误差控制在分米量级之内,非常令人崇敬。我觉得,里佐利之所以能够在吹了两场阿根廷的比赛之后还能执法决赛,跟他两名助手当仁不让的杰出表现有着极大的关系。

三.红黄牌

世界杯上裁判出黄牌会比较谨慎,这可能跟我们平时的尺度感觉不太一样,这个与赛事的停赛规则有关。

平日的欧洲五大联赛,黄牌停赛规则各不相同,且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就是每3张到5张黄牌停赛一场。而欧冠比赛,第一次黄牌停赛也要积累3张。也就是说,在我们所关注的顶级赛事中,世界杯的停赛规则是最严厉的,只是到了半决赛才稍有豁免。所以,裁判、球员、观众也都应该适当调整尺度,这里的黄牌面积略大,至少相当于平时的一张半。

四.卷入比赛

就我的观察来说,裁判员的跑动干扰比赛应该算是本届世界杯的一个突出特点,出现的频率极高,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包括:

德国 vs 葡萄牙,塞尔维亚主裁判马季奇下半场连续两次“断下”德国队的反击机会,第二次直接造成了葡萄牙队的疑似点球。可能是考虑到这次进攻有他自己的功劳,点球没有判罚。

美国 vs 德国,上半场第28分钟,美国队13号琼斯中路包抄,撞在主裁判伊尔马托夫的身上,倒地不起。

阿根廷 vs 瑞士,加时赛上半场,瑞士队右路进攻,23号沙奇里从接球、传球的过程和主裁判埃里克森周旋了半天,随即愤怒指责裁判贻误战机。

长久以来,裁判总是追求近距离观察比赛,一方面是为了看得清,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让判罚有说服力。过去,在没有电子交流设备的年代,裁判员的跑位通常遵循“球的左侧后方”的原则。但现在,由于他们不在需要闪出角度观察助理裁判,故体能充沛者基本上是合理预判 满场跟球跑。在这届世界杯上,可能是裁判员们都牟足了劲,也储备了足够的体能,他们的跑位经常让我捏把汗。除了上述几个案例之外,还有很多次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他们就位于攻方甚好的传球路线上,控球队员只好多带一步,更有些时候我甚至怕他们挡出射门,真是艺高人胆大。

我个人觉得,他们对判距的追求已经稍显过分,离得太近会造成视野缩小,忙于躲闪也会影响扰乱判罚的心思。

五.门线技术

普遍观点是:有了门线技术真好,但我还是更愿意去陈述科技的两面性。

门线技术很幸运,它早早于小组赛第一轮就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可是,一届大赛之后,你不觉得有点亏吗?漫长的研发、上千万欧元的成本和维护,最后只是说明白了一个无关痛痒的进球?

对观众而言,门线技术的出现是个不错的看点,对于世界杯级别的裁判员来说,这个东西的存在也减轻了一些心理负担。但别忘了:

一来,台上一秒钟,台下十年功。它背后有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维护工作量,这个东西不可能推而广之。那么在世界杯之外,在各国联赛和基层比赛中,养成了好习惯的观众是否还愿意接受人类的判断?

二来,它其实并没有提高比赛的公平性。足球场上说不清楚的事儿太多了,一个完整的攻防过程中,如果若干环节都只能精确到分米量级,只有一个环节精确到毫米是没有意义的。在2012年的波乌欧洲杯上,乌克兰有一个越位进球被英格兰后卫从门线内勾出,虽然不是所有的误判都能幸运地达成错进错出的效果,但越位和进球这两个判断若能基于同一物质基础,我认为更加合理。

第三,毕竟上届世界杯出现了误差极大的进球误判,而且是豪门对决中的扳平一球。但我们应该知道,那个级别的误判在人类判官的掌控下也是不应该出现的。横梁、弹地、再打横梁,常识已经足够告诉我们这个球进了不止一点半点。当时的情况,只能说当值裁判“坏掉了”。但是,人脑可以短路,机器更可以短路。鹰眼失灵的事情在网球场上已经出现很多次,等裁判员形成依赖性之后……这可真是噩梦一场。

还是回到洪都拉斯与法国的这场比赛,从射门、扑到立柱上弹回、再回到守门员身边挣扎一番,这是一系列的运气过程,最终是否被判进球,不也是运气成分的一部分吗?这种谈资不也是我们消费足球的一种方式吗?

六.摩丝喷喷

南美人发明的小工具终于出现在了南美的世界杯上,不过用法上的小许改良还是给它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摩丝喷喷以往在美洲的用法是:裁判直接走到距球9.15米之外,然后在地上划线,再招呼队员过来。由于线已经画好,队员没有必要磨蹭,过程显得比较流畅。据说,使用了摩丝喷喷之后,罚任意球的准备工作所消耗的平均时间从48秒缩短到至20秒,这是它的最大贡献。

但是,在本次世界杯上,裁判还是像以前一样招呼人墙慢慢退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在队员的脚前划线,还要小心翼翼不要喷到他们脚上,这个过程显比不用喷喷还要拖沓。当然程序上的道理很好理解,人墙封堵的角度是由球队根据防守需要确定的,裁判并不应该先于他们在地上划线。但是,缩短净打时间显然有违初衷,这个工具的使用还需重新权衡。

另外,以前裁判是不在放球的位置喷摩丝的,只是人为留意队员是否挪动了球。这次在球的周围喷出半圆形,其实对罚球队员的心理还是有微妙的影响,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有队员用手把多余的泡沫抹去,因为支撑脚很可能要直接踩到泡沫上。所以,任意球的质量下降是不是也跟它有关,这个值得研究。

七.补水时间

补水时间的设置也是本届世界杯的新举措,我也不知道到底用了几次,印象比较深的只有荷兰对墨西哥的那一场。不得不说,尽管初衷是极好的,过程却有强烈的NBA即视感。无论对于天气适应性还是安排战术的需求,当场宝贵的补水时间均明显有利于荷兰。所以,未来如何操作还需进一步斟酌。比如时间上,从3分钟缩短为1分钟,或者方式上,改为大家聚在中圈内,由组委会的消防车给大家降点甘霖?

八.单色服装

决赛场上,身着主场球衣的德国队1:0战胜了身着客场球衣的阿根廷队,这与1990年如出一辙。但仔细观察他们的队服,还是表现出了近些年队服变化的一种大趋势。1990年,德国队是上白下黑,阿根廷队是上蓝下白,而今年,他们都换成了单色服装。

过去,可能是为了显得较有设计感,或者涵盖国旗上的更多颜色,大部分球队的上衣和短裤颜色是截然不同。比如英格兰是上白下黑,葡萄牙是上红下绿,意大利和法国是上蓝下白,但这一次,大部分球队都放弃了这种分段设计。全白、全红、全蓝、全橙……而像阿根廷、巴西,他们原来的首选主场配色是上浅下深,这一次也变成了首选全浅。不过有意思的是,到了四强战,他们纷纷穿回了原来的经典配置,巴西、阿根廷、荷兰分别又穿上了蓝色、黑色和白色的短裤,可能是一种心理暗示吧。

不知道这种变化到底是赞助商、球队、还是裁判主导的,但显然它和越来越快的比赛节奏有关。场上我们要发现队友在哪里,可能来不及看到他的全身。而对于裁判来说,我们设想一个极端场面,一直球队上白下黑,另一只上黑下白,当双方四仰八叉缠斗在一起,要看清楚犯规和越位真要瞪瞎双眼。

总之,从裁判的角度,我认为这是一届非常成功的世界杯。小组赛阶段,比赛激情四射,逆转率很高,裁判判罚对比赛的决定性大大下降。淘汰赛阶段,球员、裁判都更加谨慎,基本上每场比赛裁判都润物细无声地圆满完成了任务,这非常难得。

吐槽虽然是我们消费足球的另一种艺术形式,但裁判作为的合理性也是精彩世界杯的一部分,值得去关注和理解。另外,冈田武史曾经说过:裁判说球没进,那就是没进。看似有悖天理,却也规则意识的重要体现。如果说足球是一场战争,那么裁判就是战场环境的一部分,无论是晴是雨,都要全盘接受下来才无损自己的战斗力。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