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冬奥训练主管吴小萌从冰坛回到地坛让冬奥经验继续发光

阅读: 53次 发表于:2022-12-30 16:34

冬奥训练主管吴小萌从冰坛回到地坛让冬奥经验继续发光

生活中的吴小萌。 受访者供图

2月4日,农历大年初四晚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候场时,坐在观众席的吴小萌觉得有点冷,她向同行的志愿者借了件外套披在身上。当五环标志从舞台中央缓缓升起,内心的激情澎湃让她忘记了身上的寒冷,“很震撼,一切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冬奥会真的来了,我也真的来了。”

作为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训练主管,吴小萌完成了多项赛时保障任务。隔离结束后,她回到原单位东城区体育活动中心(地坛体育馆)继续工作。“五一”将至,回望这段冬奥经历,作为首都普通的青年劳动者,吴小萌说有欢笑有泪水,有付出也有收获,她笑称自己是“冬奥会遗产”之一,“虽然我只是一个基层的体育工作者,但我可以把冬奥会的很多经验带到我的工作中,在日常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光发热。”

冬奥训练主管吴小萌从冰坛回到地坛让冬奥经验继续发光

吴小萌北京冬奥会期间的工作地点是短道速滑训练馆“冰坛”。 受访者供图

专 注

穿上红色工作服,就代表了中国

北京冬奥会期间,吴小萌的主战场在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冰坛”,这里距离短道速滑比赛场地首都体育馆不足500米,是冬奥会期间短道速滑项目的训练馆。

2022年1月23日,吴小萌在内的4位持P类证件的工作人员及36位志愿者正式进入场馆,着手前期工作。从27日开始,陆续有运动员来馆内训练。“冰坛”的运行时间是早8点到晚8点,但吴小萌和同事们的工作时间远不止这12个小时。早上,她们通常5点多就得起床,提前两小时到达场馆,做好各项准备,例如检查器材设备的状况、冰面的温度和厚度、志愿者的仪容仪表等等。一天的训练结束后,她们需要再次对场馆进行检查。

“冰坛”开门“营业”后,每天要迎接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各种突发情况不可避免。吴小萌要求自己时刻绷紧一根弦,大到运动员的训练安排,小到场馆内的咖啡供应,她和同事都要关注到。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且妥善解决。“只要穿上红色的工作服,你的一言一行就代表了北京,代表了中国。”吴小萌说。

冬奥会期间,每个短道速滑比赛日,“冰坛”都只运行到下午5点,但吴小萌不能提前下班休息。作为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的一员,她和另外三位同事需要赶到首都体育馆支援。等比赛结束,回到住处,基本就是晚上十一二点了。

和吴小萌住同一间房的是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梅艺凡,是参与支援的另外三人之一。小姑娘偶尔情绪不佳,吴小萌就耐心地安慰和开导她。作为训练主管,吴小萌身上的担子更重,这份工作对她的精神和精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吴小萌和同伴们的付出没有白费,她们的工作得到了很多来此训练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的认可,不少人冲她们竖起了大拇指。荷兰队选手训练结束后,为表示感谢,拿出他们特色的木屐挂件在馆内分发。帮助美国队的一位按摩师解决打车问题后,梅艺凡收到了对方赠与的一枚徽章。即使在喷上消毒液后,徽章稍微有些褪色,她也视若珍宝,不愿交换出去。吴小萌笑着说:“她认为那代表了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是很珍贵的。”

冬奥训练主管吴小萌从冰坛回到地坛让冬奥经验继续发光

吴小萌在“鸟巢”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受访者供图

感 动

“五环”升起时刻,感觉就像在做梦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鸟巢”举行。这天,恰好是吴小萌的31岁生日。这个生日无疑是难忘的,但吴小萌说,当她真正坐在观众席上时,却忽略了这一天对于个人的意义。在那个时间点和那种状态下,她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国家,“我脑海里其实就四个字:生逢盛世。”

当舞台中央的“五环”缓缓升起,吴小萌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但她表面很平静,只是安静地坐着,被现场观众的欢呼包围。虽然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每每回想,她还觉得一切就像个梦,“‘五环’升起的那一刻就觉得,这些年,我们期盼的、国家期盼的、世界期盼的北京冬奥会真的开始了。”

当天参加完开幕式回到住处时,已是凌晨1点,室友拿出提前准备的香薰蜡烛点上,没有蛋糕,也没有庆祝,吴小萌吹灭烛火,这个生日就算过完了。4个小时后,闹钟响了,两人挣扎着起了床,新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冬奥会期间,除了开幕式,吴小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2月13日,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结束后。当天,中国姑娘们在该项目角逐中收获一枚铜牌。庆祝结束准备离场时,老将范可新折回,亲吻了冰面。

当这一幕发生在眼前,一直对短道速滑十分关注的吴小萌被感动了,她了解老将背后的不易。和范可新一样,因为对短道速滑的热爱,吴小萌也一直在努力,只不过她的身份不是参赛运动员,而是裁判员。

2017年,在地坛体育馆举办了一场短道速滑裁判员培训,颇有兴趣的吴小萌主动询问能不能也去听听。这次培训打开了她新世界的大门,此后,她又参与了多场培训和考试,先后拿到短道速滑二级和一级裁判员证书。

吴小萌没有就此停步,她的目标是拿到国家级资格证。在准备理论考试阶段,她曾被题目难到,抱着教材在床上嚎啕大哭,哭完起来又继续背。2019年,吴小萌飞赴内蒙古参加考试,如愿拿到了国家级短道速滑裁判员证书。

从拿到二级裁判员资格证至今,5年的时间里,吴小萌的年假几乎都奉献给了各种短道速滑比赛。今年北京冬奥会,没能以裁判身份站上冰场,她坦言是有些遗憾,“但做场馆运营能带给我更多经验,这是更实际的东西。”

冬奥训练主管吴小萌从冰坛回到地坛让冬奥经验继续发光

吴小萌回到地坛体育馆,重新开始朝八晚五的生活。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展 望

回归正常工作,享受办赛的快乐

从安定门外大街向东转,进入和平里中街,右手边就是地坛体育馆的北门。隔离期满后,吴小萌回到体育馆,重新开始朝八晚五的生活。

2009年参加工作,吴小萌就来到了这里,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和保龄球馆她都待过。她把自己比作场馆的服务员,处理各种杂事是最基础的。

吴小萌感慨,多亏平时经常处理一些杂七杂八及突发的事情,为她的冬奥会之旅提供了不少经验,让她在面临意外情况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而北京冬奥会期间的所见所得所想,又为她如今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我现在整个工作状态会更沉稳一些,因为那段时间里,面对问题,会有更多思考,凡事会想得更全面,一些处理问题的方式已经转变了。”

回首来路,吴小萌很感激身边人的支持,“特别感谢我的单位、家人、老师和朋友们,失去任何一方的支持,我都有可能走不到今天。”

除了个人成长,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十几年扎根体育行业,冬奥会带给这座城市的变化她也看在眼里。因为冬奥会,很多人对冰雪项目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在她的朋友圈里,一条好友发布的视频动态让她感触很深。视频中,一位大概三四年级的小朋友趴在滑板上向前滑行,有人问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答:这是钢架雪车。

从2017年开始考取短道速滑裁判员证书,到以裁判身份参加多场赛事,吴小萌还见证了北京市一拨又一拨参与短道速滑运动的孩子们的成长,“像很多参加短道速滑U10、U12组别比赛的孩子,都是乘着冬奥会之风成长起来的,北京冬奥会带给了冬季项目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平台。”

欣喜之余,站在体育工作者的角度上,吴小萌想得更为长远,她希望冬季项目能够乘势而起,加强梯队建设,更好地推广和普及,“因为从事这项工作,你会希望它有一个更好的、至少是平稳的发展,而不是像一阵风就这么吹过去了。”

聊到日常工作,吴小萌说,最有幸福感的瞬间就是馆内举办各种赛事的时候。之前,场馆经常承办大大小小的赛事,因为手握乒乓球、羽毛球、拔河等多项裁判员资格证书,她常担任裁判工作。吴小萌清楚记得,体育馆曾因疫情关闭过一段时间,复工后,她站在场馆里,无比想念赛时热闹的场景。她说:“我一直觉得体育会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精神和力量,哪怕像我们举办的广场舞、花棍、太极拳比赛,参与者可能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我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蓬勃的状态。”

因为疫情等多方面的原因,地坛体育馆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举办竞赛活动了。吴小萌期待着,等到下次办赛时,她一定会再次投入其中,和选手一起,享受比赛的快乐,享受体育带来的美好。

新京报记者 赵雪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王心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