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中国第一女子天团赢麻了

阅读: 54次 发表于:2022-12-18 19:38

#头条创作挑战赛#

又赢了。今年的世乒赛女子团体决赛以中国女乒拿下冠军落下帷幕。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一枚意料之中的金牌,总比分3:0,速战速决,没有给日本队什么喘息的机会,网友戏称“中国队光速打卡下班”。“赢麻了”,似乎已经成为贴在女乒身上的一个标签。但我却不愿只通过这样一个标签去看她们。哪有什么顺理成章的胜利?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只有真正站在场上的人,才会意识到其实每一场比赛都不好打,每一个球,都需要搏。女乒被捧上神坛有多久,就搏了多久。这一次,我想带你看看比分后面的国乒姑娘。

开户人

中国女乒初入世界乒坛的时候,没人在意。1953年中国队第一次前往罗马尼亚参加第53届世乒赛,罗马尼亚的总教练来跟中国队说,“我们的女子冠军想和中国的单打冠军练练球。”当时身为中国女子冠军的孙梅英高兴地拿起球拍就想走,谁知道罗马尼亚的教练把头一摇:“她要跟你们的男子冠军练习。”中国的女单冠军,陪练都不够格。从籍籍无名走到世界巅峰,要多久?邱钟惠给出的答案是8年。8年后,她让世界女单冠军榜上,第一次写下中国人的名字。

● 中国乒乓球队合影(戴眼镜的是邱钟惠)

中国队在世乒赛吃排头的这一年,昆明一个高二的女学生坐了7天7夜的货车,一路颠簸着到了重庆参加全国乒乓球大赛,并用西南区第一名的成绩敲开了国家队的大门。这个女孩叫邱钟惠,17岁。她的父亲是云南腾冲县县长,书香门第,家境优渥。小学毕业后,邱钟惠被送往一所女子职业中学念书,教女孩子绣花、炒菜、烹调,“就是在教你怎么当好一个好的主妇。这种课,我一点都没有兴趣。”对当主妇没有兴趣的邱钟惠上了一个学期之后,死活闹着要转学,但转学后的第二年,她还是做出了一个更加叛逆的决定:她要成为一个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当时邱钟惠的哥哥跟她关系最好,也被她的决定气得不行:“你不要去搞这个,搞这个你能搞多久?能打到30岁就了不起了,你后半生路怎么走,你有没有想过?”

邱钟惠没不管,她只知道国家队要她,她也爱打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家里人说,你要去就去,去了就永远不要回来。邱钟惠去了,确实没有再回来。这是一个17岁的少女为祖国和乒乓球,赌上自己所有一切的战役。她知道自己只能赢,所以没有留退路。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条件很差,北京也没有暖气。冬天运动员得穿着棉袄热身,热完身了,手还依旧是冻僵的。有时候因为手僵,接一个短球,扣得狠了,手一磕到桌子就流血。邱钟惠不愿意跟教练说,因为一说就准得去医务室上药,一上药就耽误训练。除了日常训练之外,她还给自己加练,每天6点起床不够,要去跳10米跳台练意志力,越野2000米长跑练体能。这样的日子过了4年,邱钟惠在1957年的世乒赛上与队友拿到了女子团体的季军。而这仅仅只是中国女乒一飞冲天的序曲,邱钟惠盯着的,始终是金牌。1961年世乒赛在中国第一次举办,中国政府为这次比赛斥巨资修建了北京工人体育馆,中国要借这场比赛甩掉弱国弱民的帽子,这场家门口的比赛,所有人都翘首以待。

女子单打决赛,邱钟惠对战匈牙利名将高基安。进场时,她在裁判牌后面看到匈牙利队已经为高基安准备好了庆祝夺冠的鲜花,有些人似乎觉得她一定会输,但此时场馆里一万五千双中国人的眼睛,都在盼望着她赢。决胜局邱钟惠一度落后高基安4分,13:17,邱钟惠的哥哥在家里用收音机听她的比赛,一听到这个比分不忍再听下去,把收音机关了,他觉得妹妹输定了。

但邱钟惠觉得还没到言败的时候。裁判叫了暂停之后,她冷静下来,觉得自己打得太保守,该豁出去,拼了!战术一下子变得又凶又狠,高基安无法适应,一连丢了好几个球,让邱钟惠把比分追到了17平,然后是20:19,最后一球,邱钟惠赢了!全场雷动!

● 邱钟惠获奖

这是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是邱钟惠的第一个,也是中国女性的第一个。这枚金牌替女乒在世界乒坛的金牌库里开了一个户头,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乒乓球的春天”。春天来了,女乒往这个账户里流水一样存金牌的岁月,也来了。

小个子

如果说邱钟惠的女单奖牌为中国女乒的崛起开了一个头,那邓亚萍就是带着女乒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的人。作为初代大魔王、“乒乓女皇”,她是中国女乒交给世界的一张名片,最直观地让所有人看到女乒可怕的实力和强大的心脏。

也是从她开始,女乒真正“出圈”了。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前,就有人说中国的两块金牌已经装进口袋,一块是高敏的跳水,另一块就是邓亚萍的女单。但这样的邓亚萍,当初却差点连省队都没能进去。即使有13岁就拿世界冠军的实力,她的身高令却所有教练望而却步——个头太小了,不到155cm。邓亚萍的父亲也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从5岁起,她就在父亲的训练下开始打球,9岁时她已经能淘汰无数成年人,拿到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的女单冠军。作为天才少女被送进省队的她,被父亲寄予厚望。然而进入省队没多久,有一天教练把邓爸爸叫到队里,说“你把你女儿领回去吧,她没有任何的培养价值。”

为乒乓球已经搭进去两代人的光阴,被这样一句盖棺定论的“没有价值”推翻。对一个运动员来说,这样的质疑是致命的。一台乒乓球桌宽1.5米,离地面76厘米,在这样的球台面前,个子高是一种绝佳的优势,因为可以轻松护台;而身高不足,很容易被对手吊得满场跑,陷入被动。即使邓亚萍天赋出众,但把数十年的精力押在一个具有如此大硬伤的运动员身上,没有教练敢赌。甚至有教练说,你这么小的个子如果站在台上领奖,也会影响咱们国家的形象。所有的这些,邓亚萍都不服,她不认身高,也不认风险。在球台前长大的她,只认一件事,那就是实力:“当时队里留下来的人,我觉得一个都打不过我,为什么反而是我走了?”

当时郑州市成立了一支新的专业队,邓亚萍和另外被省队“退货”的队友去了这支球队训练,她和所有憋着一口气的伙伴们定了一个目标:打败省队,让他们后悔。市级队资金不充裕,训练场地极其差,邓亚萍每天训练的场地是一个废弃的澡堂子,水泥地,没空调没暖气,冬天练球,手上的冻疮肿得像个馒头。她个子矮,所以在场上需要非常充分的灵活性和体力,邓亚萍就在自己的腿上绑了两个大沙袋打球,练步伐、练体力。不到半年,他们赢了省队。而邓亚萍的实力真正得以让全世界看到,我们要感谢一个人——张燮林。

● 张燮林与邓亚萍

是他力排众议,将这个小个子姑娘跳过省队,直接拉进了国家队里,他说正是因为邓亚萍个子矮,所以所有的球在她看来都很高,就能扣得越狠。刁钻的打法和凶猛的攻势在之后成为邓亚萍的令人闻风丧胆的特色,1989年,她首次试水世乒赛就夺得女双冠军。从这以后邓亚萍开启了对世界排名第一这个位置长达8年的统治,14年运动生涯,18个世界冠军,4枚奥运金牌。她曾经创下世乒赛场上一个无人可及的恐怖纪录,单打、双打、团体三项比赛统统蝉联冠军,在世界乒坛的统治地位无可动摇。

● 1996年邓亚萍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夺得女单冠军

邓亚萍用这些金灿灿的奖牌,向所有人那些质疑过她的人证明,他们错得离谱。时至今日,她社交媒体上的id依旧是“小个邓亚萍”,这个称号十几年来从未变过,她从来不觉得矮是自己的短板,矮也阻挡不了她拿冠军,“我个子矮,所以要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才能让所有人看见我。”她真正带领女乒,站上了最高处,让全世界都看见了。

大魔王

“大魔王”这个词是从张怡宁身上被叫起来的。2008年奥运会她打哭福原爱之后,那种冷酷绝情、不苟言笑的球风被日本媒体形容成“大魔王”,既是戏谑,也是钦佩。福原爱说,“跟张怡宁打球是一场悲剧。”因为任何人对上她,面对的不仅仅是实力上的碾压,还有心理上无形的威力。这种强大的气场是张怡宁的一种武器,“有时候这么一握手,交流眼神的时候,那个人就觉得自己输了。”

● 张怡宁与福原爱

张怡宁的教练李隼曾经很为这个冷酷的徒弟头疼,有很长一段时间,她被国内的媒体起了各种外号,“冷小丫”、“老干部”,李隼觉得这对运动员的人气很不好,“张怡宁我告诉你,谁不喜欢女孩儿乐呀?你得有人气,大家才会都觉得你好,也在关键时刻会都希望你赢。”张怡宁在队里出了名的胆大,她扭头直接对李隼说,“李指我告诉你吧,从打球到今天,我就没高兴过。不拿奥运冠军,我是不会高兴的。”这句话把李隼听得汗毛孔直出汗。2004年雅典奥运会张怡宁拿到了女单冠军,在她众多冷面的比赛视频中,那一次张怡宁的笑容幸福而灿烂。有人问她,别人拿冠军了都流眼泪,你怎么没哭啊。她说,我凭什么哭啊,从打球到现在,我终于高兴了,要我退役我都行,我干嘛哭啊。

● 2004年张怡宁在雅典奥运会夺得女单冠军

张怡宁是女乒一种纯粹的缩影,你可以在她身上看到一个人对乒乓球所有的执念,她只为乒乓球笑,也只为乒乓球哭。而在笑之前,她其实哭过很多次。9岁时一场青少年比赛里,决赛关键局她13:15落后对手 ,压力大到一边哭一边打完比赛,最终还是拿了冠军。进入国家队后,她冒头得特别快,一路打得所向披靡。张怡宁当时信心爆棚,一心只想拿奥运冠军证明自己。但她的骄傲很快被师姐王楠削得七零八落,接连3年,她在大赛中被王楠反超压着打,打得她心态直接崩盘,错过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预选赛,与奥运擦肩而过。

● 张怡宁(蓝)与王楠(红)比赛

她跟王楠是室友,回国家队以后,王楠连着几天都没在宿舍里见过张怡宁。等到第四天,张怡宁终于忍不住,在王楠面前崩溃痛哭,一边哭一边说自己有多么痛苦。那是她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年轻气盛,天之骄子,她太着急、太想拿冠军了,但比赛赢不了,训练找不到状态,情绪累积在心里,状态一天比一天差。从那段低谷中走出来以后,张怡宁一颗浮躁的心才慢慢安定下来,她明白了稳定的心态对一个运动员来说有多么重要,也开始看淡一些赛场上一时的胜负。而最终让她战胜王楠的,除了心态上的成长,还有她对自己的那股狠劲儿。

王楠跟她做室友5年,从来没有见过张怡宁睡觉的样子。因为她起得比任何人都早,睡得比任何人都晚。有一年女乒去科威特比赛,决赛里张怡宁输给了王楠。比赛结束回宿舍换衣服,王楠才看见张怡宁身上一圈又一圈的绷带,她说你打封闭了?张怡宁说,11针。这11针打在肋骨上,她就这样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打了一圈预选赛小组赛,打进了决赛。

连王楠都不得不承认,“她最后能打赢我,就是因为她的付出比我多。”这些付出换来的是19个世界冠军。张怡宁占据世界第一的83个月里,在三大赛中创造了从未输给其他国家的“外战不败”的神话。当一个人的世界里纯粹得只剩乒乓球冠军这一样东西,得到它就只是时间的问题。

悲情女王

邓亚萍 、王楠、张怡宁这三代人带着女乒征战世界的岁月里,鲜少遭遇败绩。站得越高,一但摔下来,就摔得越重。女乒在世乒赛摔得最重的一次,是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中国队不敌新加坡队,时隔19年,再一次丢了9连冠。赛后女乒教练施之皓主动承认是他的战术出现了问题,他太想要新人打出头了,因此在决赛中舍弃了经验丰富的老队员郭跃和李晓霞,让19岁的刘诗雯打一单,20岁的丁宁打二单。

● 丁宁与刘诗雯

这两个姑娘刚刚进入国家队多久呀,大赛经验少得可怜,丁宁第一场2:3出师不利,刘诗雯第二场又丢一分,决赛她依旧没能顶住,总分1:3输得格外惨痛。比赛结束后丁宁和女乒的姑娘们在赛场上对着教练痛哭,而刘诗雯大脑一片空白,背着包出了赛场不知道去哪,只能躲进厕所里默默流泪。

更大的阴影还在后面。团体赛丢金,是女乒19年未遇的滑铁卢,激起了很多球迷的气愤,刘诗雯作为一单却输了两场,更是成为众矢之的,一夜之间从“天才少女”被骂成“女乒之耻”。球迷不原谅她们,她们亦难以原谅自己。刘诗雯14岁进入国家队。当时的国家队队长郭焱,看到她个子小小的、脸蛋红红的,就给她起了个昵称叫“小枣”。这个不起眼的小枣,在第一次队内比赛,就连胜当时已是世界冠军的王楠、张怡宁、郭焱。16岁横扫全锦赛的女单冠军、混双冠军、女双亚军。18岁在世界杯上击败队友郭跃,拿下了第一个世界大赛的女单冠军,世界排名上升到第一。然而这些曾给刘诗雯带来光辉的成绩,都在2010年这场失败的阴影下化为了沉重的压力。在这之后很长的时间,刘诗雯都没能彻底从这场阴影中走出来,半年后的采访上提到莫斯科三个字,她还是会忍不住流眼泪。

● 2012年奥运会刘诗雯只能以替补的身份进场

2012年奥运会,刘诗雯再次被雪藏。而当初一同跌落谷底的丁宁则在那一年的世乒赛重新振作起来,以3:0的成绩将新加坡队斩于马下,报了当初一箭之仇,并且杀进了奥运,拿到了女团冠军。队友已经腾飞,而刘诗雯只能在漫长的蛰伏里等待重新擦亮自己的机会,“我不知道要怎么走出来,我只知道自己必须要向前走。”这一等就是10年。2019年,经历2年伤病的刘诗雯再次披挂上阵,在世乒赛中拿到了女子单打冠军,大满贯进度推进到了2/3。夺冠那一刻,连赛事解说员都忍不住在幕后哽咽。

因为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一路走来刘诗雯有多不容易。这一年她28岁,当初一起打球的李晓霞、丁宁早已退役,只有她还留在场上,十年磨一剑,只为试锋芒。从她身上人们第一次看到,原来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可以用来形容同一个人。在刘诗雯身上发生的遗憾太多,2012年奥运会沦为替补、2015年世乒赛因对手受伤而未能夺冠,2016年奥运会再次与单打无缘……幸运之神似乎从未眷顾小枣,媒体有时候戏称她是“悲情女王”,因为一路走来,她真的经历了太多坎坷。

但刘诗雯却不认这个“人设”:“谁说我悲情?我觉得我很幸运!经历那么多失败还没被淘汰出局,依然站在我最爱的赛场上!”刘诗雯或许不是历届女乒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但陪伴女乒走过失败,回到巅峰,她是最能诠释女乒“忍耐”二字的队员。那是十年如一日不变的执念,是再多“悲情”也压不倒的热爱。女乒不是没有过低谷,但女乒总能回来。

成为运动员,比赛就无处不在。她们需要战胜的远远不止是球台对面的对手。有时候,时间、身体、过去的失败,会成为一个运动员更大的敌人。一场球只要打半小时,但有些比赛,需要花一生去打。太多了,还有很多女乒姑娘的故事我想要讲,那些球台之下的决绝、赛场之外的勇敢、辉煌之后的眼泪和感动,是女乒从孙美英、邱钟惠等开山大将,到陈梦、孙颖莎、王曼昱这一代小将,都从未改变过的女乒真正的内核。

● 奥运冠军队陈梦、孙颖莎、王曼昱(左起)

就是因为有一群这样的姑娘们,所以国歌能一次又一次在奥运会场上奏响,乒坛总能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希望,而我们也总愿意一次又一次,为她们欢呼鼓掌、热泪盈眶。她们让平凡的我们看见女性另一种永远昂扬、永远在战斗的模样。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姑娘!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