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阅读: 36次 发表于:2022-12-16 21:49
2021年/第112篇原创作者:杨 磊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第一篇“正手攻球”(正手攻球),第二篇"横板反手技术"(横板反手),中国业余圈如此多直板球友,怎么能绕开"直板推挡"呢?该系列收官一篇,马教练聊的恰恰是——"直板推挡"。

那么,在"直板推挡"技术中,"摩擦与撞击"如何把握?如何"推的更凶?挡的更稳?",来看本文的解读。

"引用部分"为马教练"无处不在的撞击"原文,"个人感悟"标红部分,为个人解读性原创文字,特此说明。

一、关于直板推挡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1、重心稍高

从站位上讲,其实横板也是一样,但直板更要特别强调一下,推挡时身体重心应该比正手稍高一些,这样才发得出力。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个人感悟:

蒋澎龙为什么被称为"鬼之推挡"?除了本身推挡技术出色,1.84米的身高优势不可忽视,"居高"方能临下。

为什么直板推挡时比重心比正手稍高一点更好?因为直板推挡处理上旋球的情况更多,要想克制住对方强烈的上旋球,除了压板型,更需要多撞击,以撞击来抵消旋转。

2、动作有根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直板推挡纯粹往前推的感觉会多于横板动作,横板(斜线)实际上是要求往斜前方挥动,而直板推挡,直来直去的成分更多。

每一次推挡动作完成时,右膝和腰要有制动并支撑的感觉(以右手为例)。如果重心运用得好,手就能放松,而且动作有根、快慢自如,技术提高就快。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个人感悟:

还是那句话,对于直板推挡来说,"撞击"的比例和作用,远远大于"摩擦",那种"直来直去"的感觉,要比横板反手拨直接得多。

但是,这种"直来直去"的撞击,并不是手臂单一的运动,而是全身的协调用力,特别是腰腿运用、重心支撑,这一点肉眼看不出来,更多是内在的感觉。

那么,直板推挡有"摩擦"的感觉吗?

有,但是非常微妙。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直板推挡"摩擦"的感觉体现在:击球瞬间,中指透过球板"顶一下"沾住球的那种感觉。非常细微,转瞬即逝,大家可以在练习过程中认真体味。

3、斜直变化

开始练习推挡不必强调"盖"(压板型),平推就行。到一定熟练程度后,要练斜直线的变化,借助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来调整板型,这是打中式直板永远的功课。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个人感悟:

跟横板反手拨球同理,动作越简单越好,尽量少压板型,一开始平推就行。千万别前面"压板型",后面"使劲抬",纯粹自我折磨,关键效果还差。

中国式直板推挡,主要靠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互相配合、协调工作,传导力量,控制落点。特别是传统直板正胶打法,要求非常之高,是难点所在,也是精华所在。

二、曾经"未来展望",成真了吗?

第三篇真正搞清楚34摩擦与撞击34的前世今生直板推挡篇

文章最后,马教练还对未来"摩擦与撞击"发展演变进行了一个展望。我查了一下,该文发表于2014年。

时间是最伟大、最公平的裁判。转眼间,六、七年的时间过去了,哪些地方预测对了?哪些地方有偏差?大家自有公论。

让我们再次重温,作为"摩擦与撞击"系列的结尾。

1、如果说老瓦、孔令辉一代所代表的是横板的技巧派的话(我认为萨姆索诺夫、波尔亦属同类),现在却是张继科、樊振东一代更凶狠,力量、旋转兼顾的一代。所以,撞击非但没有失势,反而变得更有生命力了。因为当道的撞击 摩擦式的弧圈球就是这么要求的。

2、塑料球来了,根据试打效果看,旋转、速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弱,这样,力量的地位就会明显升高、加大。而要发出更大的力,除了技术动作合理以外,离开撞击这个核心元素免谈。

3、再现代的技术也是脱胎于前一代,甚至前二、三代的技术而来,没有无本之木那一说。所以除了细节上的改动、调整,动作的具体要求与时俱进,只要乒乓球还存在,只要那个球台的距离还存在,撞击就永远也死不了!

4、撞击比摩擦更能在早期训练中帮助习球者建立手感、建立发力机制,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我认为至少在近期,仍然如此。

5、反手技术的突变,使得原有指导思想受到了冲击。至少在职业选手圈子内,反手进攻技术已经成为得分的重要手段,成为组织进攻的发动点,是一个运动员综合实力的体现。当然,这是在职业选手层面的现状。

作为业余爱好者,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在建立较好的手感后,加强弧圈球的旋转成为必须。而现代理论对拉弧圈球有很高要求:先击实,后擦转,具体地说就是:上台→拉转→弧线低→拉死。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