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论乒乓球直板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 68次 发表于:2022-12-16 21:26

近些年,世界乒坛直板打法的选手越来越难进入各项大赛的角逐中,即使当今最优秀的直板选手也很难在顶级比赛中走到最后,而新生代优秀直板选手更是凤毛麟角,似乎世界乒乓球运动直板打法已经成为过去时,就连中国乒乓球传统直板技术也正不可逆地走向衰亡。那么,乒乓球直板技术真的有先天性缺陷吗?改变乒乓球规则真的是影响直板打法的致命原因吗?乒乓球直板打法真的落伍了吗?作为一名见证过中国乒乓球直板打法取得过无数辉煌战绩的球迷,也是一名直板技术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崇者,接下来,想谈一谈乒乓球直板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直板技术的特点

乒乓球直板打法是乒乓球运动最重要、最流行的一种握拍方式和击球技术,其主要为东亚选手和爱好者所掌握,而中国更是将直板技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直板打法都曾在中国风靡一时、盛极一时。即使在横拍一统天下的现在,中国仍有众多的业余爱好者采用直板打法。直板技术有几项鲜明特点:一是上手容易练好难;二是前三板和台内控制有相对优势;三是反手位确实存在先天性劣势;四是快速精准的推挡击球技术;五是能够制造出各种旋转;六是对技战术运用要求很高,换言之,直板选手的脑子一定要与乒乓球转得一样的快。

乒乓球原本就是旋转、落点加智慧的运动,笔者认为乒乓球直板打法才最能体现出乒乓球运动的魅力和乐趣。直板就意味着进攻,才能将技巧、速度、旋转、战术四个方面进行充分结合,才能将人的心理思维与运动机能发挥到极致。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两点:第一,由于直板反手位的天生劣势,客观上就要求直板选手必须掌握严密多变的战术和快速进攻的方法,充分利用发球变化抢攻,以求主动得分或占得先机,不与对手过多周旋进入相持,这就是中国传统直板打法的典型战术;二是直握球拍对手与脑的运动反射是最全面的,直板技术会运用到手臂、手腕、手指三个部位,而横板打法只会用到手臂和手腕,手臂的力量最大,但运动反应时间最慢,手腕的力量相对较弱,运动反应时间和灵活性均适中,而手指的力量最小,但运动反应时间最快,灵活性也最好。在实战过程中,手臂的运用往往是大力进攻和相持对攻(当然,非主流打法的削球亦可),直板、横板都一样。手腕的运用则有些不同,直板由于握拍方式对球的控制更为细腻,尤其是制造下旋球、侧旋球和对台内球落点控制方面相对于横板质量会更高一些。而手指的运用,则是直板的一项独特技术,例如,在被动防守时能够以极快的反应速度(0.1-0.4秒),用手指改变球拍的反射角度,借力打力,出其不意,取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里稍作赘述,我们眨眼的速度在0.1-0.3秒之间,也就是说,当事物进入你的视线范围,手指就能作出反应(神经传导时间可忽略不计),换言之,所见即所应,优秀的专业直板选手均能掌握这项技术。

二、具有代表性的直板选手

从世界范围看,顶级的直板选手基本上都产生在东亚的中韩,例如韩国的金泽洙、柳承敏,而中国顶级的直板选手代表则不胜枚举,单从九十年代之后算,从刘国梁、秦志戬到马琳、王皓,再到许昕,虽然他们都取得过辉煌的战绩,但总体上看,直板选手濒临灭绝,成绩逐年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这里选四位比较有代表性的直板选手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第一位“大满贯”得主--刘国梁。采用直板正胶近台快攻打法,其特点是发球多变,进攻快速,头脑灵活。在笔者看来,他也是最后一位深得中国传统直板技术精髓的顶级选手,并将发接发、制造旋转、落点控制、击球速度、灵活多变、近台战术、心理对抗等方面都发挥到了极致,因此能够取得好成绩就不足为奇了。虽然刘国梁是首位在正式比赛中采用直板横打并获得成功的球员,但在顶级赛事中缺乏经典战例,尤其相对于他攻防兼备的反手推挡技术来说,直板横打只不过是一种直板技术的创新性尝试而已。

其次,战术大师--马琳。采用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其特点是相当出色的台内技术、前三板进攻以及战术运用。在直板打法中,马琳的台内暴挑、反手位推挡以及节奏变换都是其标志性技术,对自身特点与技战术结合也是最为充分的,完美地诠释了直板就意味着进攻的理念,同时,阅读比赛的能力相当强,是典型用脑子打球的选手。虽然其反手位也运用了直板横打,但仅仅是一种过渡性技术,而非主要得分手段。若其中远台相持能力再强一点或者运气再好一点,马琳应该是“二王一马”中距离大满贯最近者,也是中国传统直板打法最后一抹余晖。

第三,直板横打代言人--王皓。采用两面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将直板横打技术真正成为一种流派。王皓技术全面,攻防兼备,战术运用灵活,单从技战术方面讲,他完全具备一个直板大满贯的技术实力。但乒乓球毕竟不是一种单纯运动技术的对抗,这项运动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坦率地说,像刘国正一样的“大心脏”很难通过运动训练来提高,这更多的是由个人性格与成长环境所决定的。还记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有一位叫埃蒙斯的美国射击选手吗,很遗憾,王皓存在同样的问题,上天赋于他了全部顶级选手的技术,但唯独欠缺顶级的心理素质,这也是他为什么是“千年老二”的根本原因。不过,由于王皓的出现,他改变了乒乓球直握球拍反手位的先天性劣势,正反手进攻更趋于均衡,与横拍的反手位相持能力明显增强,将乒乓球直板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这一点上看,王皓对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与贡献远远大于其获得大满贯的意义。

第四,人民艺术家--许昕。采用双面反胶弧圈打法,其特点是制造旋转与防守能力极强,跑动范围大,经常将非常规性技术动作运用到实战中。不可否认,在当今乒坛,无论直板横板,许昕是打出五佳球最多的选手,有些球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匪夷所思,拥有大量的粉丝,便于乒乓球运动的推广。但笔者认为,许昕的直板打法已经完全异化,严重偏离中国传统直板打法的技战术特点,其存在三点明显不足:一是直板技术要求近台快攻,而许昕打球常常习惯性退台,更像是削球手的站位;二是直板对于台内球控制要求细腻精准,为进攻得分创造机会,而非为中远台相持的过渡性选择;三是发球多变与前三板快攻的技战术结合是直板的精髓和优势,但许昕发球技术变化太少,另辟蹊径,走的是直板弧圈相持的打法,“以直之短攻横之长”。其实,细心的球迷不难发现许昕的五佳球基本上都是防守或防守反击得分,与削球打法一样若是将得分主要寄托在对手进攻失误上,那么,无论是从战术或技术角度上讲都是落后的。他确实将直板弧圈相持、中远台防守练到了炉火纯青,不过,笔者认为以牺牲获胜率来提高观赏性的打法是不可取的,毕竟乒乓球是一项对抗性竞技运动,而非杂耍技巧。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每每在大赛中很难走到最后的原因。

三、直板与横板竞争问题

前面已经对直板的技术特点和代表性选手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将回答开篇中提到关于直板的三个问题。

一说到直板技术,就会有人指出由于握拍所致的反手位天生劣势,更有甚者将其直握球拍方式称为违反了人体生理结构,似乎这就是直板不可延续的“原罪”。没错,直拍相对于横拍反手位确实存在劣势,更准确地说,直拍在反手位的中远台相持才处于劣势,这确实是握拍特点所决定的,横握球拍的方式在中远台发力会更为充分一些,而反手位则更为明显。但直板的优势原本就是在近台快攻和台内控制方面,反之,这对横板来说也是天生劣势。此外,在弱势线路上,直板是反手位线路,而横板则是在中路。其实,直板与横板技术特点互有优劣,就看选手在比赛中怎样结合技战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已之长攻彼之短罢了。

世界乒联为了限制中国队长期一家独大的局面,不断改变规则以抵消中国的技术优势。其中,“无遮挡式发球”降低地了发球的突发性与威胁性,“小球改大球”减缓了球速。这里我们就以上两项规则作简要分析:第一,“无遮挡式发球”,让发球制造旋转的技术动作完全向对手开放,而接球选手也充分运用技术动作予以因应,尽可能地降低比赛中的非竞技动作因素,其实,这条规则改变更符合竞技运动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原则。第二,“小球改大球”,2001年,从38毫米2.5克小球改为40毫米2.7克大球,材质也发生了改变。由于乒乓球的物理特性出现变化,运动规律与竞技规律随之改变亦属正常,相对于乒乓球质量改变的影响而言,体积变化的影响则较大,大球受空气阻力影响,球速会减缓。不可否认,这两项规则的改变都更有利于多拍相持,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乒乓球比赛的观赏度,也确实对中国传统直板打法的实际影响更大一些。不过,笔者并不认为以上规则改变对直板打法技术层面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完全可以对新规则和大球特性加以深入研究,摸索研究出新的技术特点和战术套路。而真正在心理层面的影响才是根本性的,这也是当前直板打法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从九十年代开始,由于欧洲大开大合、力量凶狠的横板相持打法强势崛起,中国队亦开始探索横板技战术打法,培养自己的横板选手。回顾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建立的横板培养体系取得完全成功,也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欧洲横板技战术打法之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三十年中国直板打法却日渐衰落,尤其在2000年之后,即便涌现出马琳、王皓、许昕这三位天赋异禀的选手,也难以扭转直板的颓势。理念与认知决定行为方式,当“直板先天缺陷论”与“规则改变制约直板打法论”成为普遍性共识之后,各个梯队均形成横板围攻直板态势(业余领域除外)。从基层专业训练开始,许多直板努力与尝试往往还没开始就放弃,很多认为直板落伍的想法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四、直板选手的培养问题

前述得到的一个结论,当今乒坛,与其说是直板技术的发展滞后,不如说是对直板打法的认知已明显落后于横板。以至于,在专业直板选手初期培养上,数量就远远少于横板选手,因此,在质量上的对抗居于下风就不足为怪了。中国曾经举行过两届“直横大战”,但由于全世界优秀的直板选手太过稀少而难以为继。除了在认识方面的原因外,造成当前这种情况还有以下因素:

第一,中国的基层直板专业教练正在逐年减少,更别说其他国家的直板教练了。即使在业余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当为孩子找到一位直板启蒙教练都非易事时,当优秀的直板专业教练都变得稀缺时,又怎么能指望培养出优秀的直板选手呢?

第二,直板选手的培养周期较长。由于直板打法更讲究细腻的技术、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技战体系更为繁杂严密,掌握难度较大,需要从小积累,长期艰苦训练。因此,直板选手形成自己的技战术体系相较于横板自然要慢一些,出成绩也要晚一些。而受功利主义影响,基层教练选择上手更快的横板施教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直板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衔接方式。在2000年后,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直板与横板都出现了一些创新性技术,例如,直板横打解决的是正反手相持平衡问题,而横板反手拧弥补的是台内控制。显然,横板创新技术更好地解决了其自身短板问题,通过反手拧技术在接发球环节直接把台内球打成上旋,形成多拍相持,避开了台内控制的短板,将其纳入适合自身的比赛节奏,与传统横板技战术无缝衔接。而直板却进入了一个“鱼和熊掌”的误区,反手位快速推挡技术与直板横打技术似乎很难兼容,在技战术体系中只能两者取其一。

第四,直板选手在场上缺乏霸气和杀气。乒乓球运动既是竞技的对抗,又是心理的比拼,因此赛场气质尤其关键。一般情况下,七分技术三分心理,但在关键场次关键比分上心理将占主导因素。过去,中国男队只有蔡振华、陈玘、张继科具备赛场的霸杀气质,而直板选手一个都没有,包括刘国梁。还是前述观点,在这方面通过训练收效甚微,选手先天性格取决定性作用,选材上应该给予重点关注。

以上,虽然例举出几点直板选手培养的问题,但笔者只是一个圈外人,直觉认为似乎还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五、直板技术传承与发展问题

直板打法的传统技术体系包括:发球技术、搓球技术、推挡技术、台内挑打技术、弧圈技术、切削技术等,直板创新技术运用主要是在直板横打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反手提拉技术、反手拧技术、反手斯技术等。正手弧圈与反手位推挡是中国传统直板打法的主要技战术体系,当前主流的直板打法则发展为以正手弧圈结合反手直板横打的新技战术体系。这里重点就直板反手位的推挡技术与直板横打技术进行分析比较。

推挡技术,虽然是一种借力打力技术,但其核心是通过快速的击球线路与落点变换取得优势或得分,是一种后发制人的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极具威胁性的进攻手段。当近台对攻进时,无论横板直板的拉球发力都不会是最充分的,因此,合理地运用近台推挡技术是完全能够以速度、落点和线路压制对手,确保前三板优势。直板横打技术,尤如横板一样也是通过“拧、拉、撕”将球打成上旋或侧旋,以球的旋转特性控制对手或得分,在中远台不适为一种较好的反手相持手段,而在近台时,若采用直板横打技术,虽然提升了球的旋转性,但却牺牲了快速的特点,降低了直板进攻的突然性,难以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总之,直板打法在两项基础性技术的运用上一定要攻克衔接转换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出速度、旋转与落点的效能。

那么,直板反手位究竟选择推挡技术还是直板横打技术,其实通过在上面的分析相信已经有了答案,两者皆不可偏废。任何一种技术都应该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取长补短、迭代更新,而不是当某个方面出现问题就全盘否定、彻底摒弃,乒乓球技术也不例外。

乒乓球直板打法,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握拍方式与击球技术,也是一种对于乒乓球运动的独特理解和思维模式,当然,更是一种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东方信仰,犹如中国人直握筷子一样的习俗。让我们继续直握球拍,别唱衰它!

2022年4月18日

于重庆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