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乡村答卷㉜|衣家村的路

阅读: 41次 发表于:2022-12-14 20:45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在有着“胶东屋脊”之称的栖霞市,境内2500余座山峰连绵蜿蜒,衣家村就在这群山环绕的深沟腹地之中。

路,在衣家村人心中重若千钧。不到衣家村,难以想象他们几百年来对路的那份渴求,那份执着,以及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探访衣家村的路——

这是一条令人胆战心惊的路:驱车行驶,坡陡弯急,犹如坐过山车般惊险;

这是一条令人心生敬意的路:40多个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仅用7个月就劈山凿路6公里;

这是一条令人幸福满满的路:路通村兴,56户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时隔半年,记者再次来到衣家村,这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们随着无人机视角,俯瞰衣家村——

近处,质朴的民房坐落在大山的褶皱里;远处,山峦连绵起伏,呈环抱之势将衣家村拥入怀中。

远眺村西,西岙山尽收眼底。一条长6公里的环山路犹如一条长围脖,将西岙山暖暖地系住。再聚焦山顶,发现仍有村民在修路。

经询问得知,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就在山顶上。记者一行立刻驱车赶往山顶。

踏入上山路的那一刻,近40度的坡就让车颤抖起来。手动一档模式下,车轰鸣着吃力地爬行。坡陡弯急,心随车颤。

“这路怎么修的?”疑惑中,山腰处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巨幅标语映入记者眼帘。顿时,对衣家村人的敬意油然而生。“衣家人,新时代的愚公,不简单!”

“这路明年春天就全部硬化完,就差山顶这一小段了。”衣元良站在山顶蓄水池旁,在瑟瑟的寒风中,在鲜红的国旗下,向记者讲起路的辛酸史和修路的奋斗史。

300多年前,衣家人的先祖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个“土匪都找不到的地方”。山峦护佑了他们的性命,却卡住了他们的发展。

大山陡峭,坡高坑深,衣家人靠在山上种果树为生,但上山没有路,只有踩出来的羊肠小道,浇水施肥全靠往上挑,小推车都得扛上山,运送大樱桃、苹果等只能肩扛手提。因山高路远,有很多地都撂荒了。贫穷使得衣家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嫁人不嫁衣家郎”的俗语,诉说着衣家村的无奈与苦楚。小山村日渐萧条,仅56户,120多人,五六十岁算年轻的,平均年龄近70岁。

“路卡着脖子,再不改变,只有等死。”2009年,17岁走出大山当兵的衣元良,弃商回村当上党支部书记,下决心改变衣家“村中有路走不通,山上无路鬼见愁”的历史。

衣家的路在何方?如何打掉横亘在衣家人面前的拦路虎?作为当家人的衣元良也在苦苦思索。2017年初,衣元良拿到《塘约道路》一书后,如获至宝——必须走“党支部引领”之路,必须把百姓凝聚在党旗下。

2017年8月,衣家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一点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但通往致富的道路并不那么顺畅。没钱,也没有资金来源,怎么办?

“宁可干穷了,不能等穷了。干,才有希望。”锚定目标,锐意进取,衣元良集思广益,蹚出了一条“一穷二白”干事创业的新路——推行工票制。

工票制实行“劳动力 劳动量”相结合,推行以“原始股”“创业股”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的多元入股模式,解决土地和资金发展瓶颈,实现按劳分配、一体发展、共同富裕。“原始股”,户口、土地在村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就有一个原始股,让所有人享受发展红利。“创业股”,社员参加集体劳动,按照男劳力120元/天、女劳力80元/天的标准发放工票,满2000元转1个创业股,工票在合作社内可以流通,购买合作社生产物资,用完后继续留在账上作为股份。

“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在党支部合作社成立后,衣元良把修路列为首要的大事来抓。

“要想拔掉穷根,必须得修路!”在修路动员会上,衣元良振臂一呼,得到村民积极响应。2017年8月,衣元良带领全村村民,发扬新时代“愚公精神”,在山脚下砸下了修路第一锤。

衣家人在没有施工队,没有资金的情况下,搞起全民修路大会战,全村男女老少齐动手修筑致富路。原计划一年修出500米,然而,靠仅有的40多个劳动力,从炎炎的夏日,干到大雪飘飘的寒冬,出工9000多个,打炮眼儿2500多个,使用炸药3吨多,硬是用7个月时间贯通了长6公里、宽5.5米的环山路。

“石头硬,铁锤硬,不如衣家村人的意志硬。”衣家村头的村史馆里,陈列的卷曲变形的铁锤、弯曲断裂的锤柄、磨碎的胶皮手套,讲述着这段艰辛的修路史——

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冷,80多岁高龄的杨淑兰老人仍与村民一起上山修路,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回家喝上一小杯酒暖和暖和。“元良书记就是一杆旗,他豁上命领导大家,为大家好,咱村民再不干,谁干?”

70岁的衣民患脑血栓,但每天都提前出发,早早地来到修路现场,拿着铁锹沿着路边颤颤巍巍地铲碎石,干得很慢,却不肯休息,他说:“大家都在干,咱能成天坐着吗?我力气不比你们大,但是我不能停!”

冯翠英老人在修路时晕倒,医院确诊为脑瘤。手术前她跟衣元良说:“元良,等我病好了,我还回来跟大伙儿干。”不幸的是,她做完手术没多久就离世了。“没有亲眼看到把水搞好,把路修好,她手中的50多张工票没有兑现一分钱。”每当谈及此事,衣元良的眼里总是噙满泪花。

衣家人,一家人。从以前的一盘散沙,到如今的一条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衣元良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扛旗的,把旗扛起来了,老百姓知道跟谁走。不用讲过多的道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知道我们为谁而干,就会跟你走。”

衣家村坚持以党为旗,勇毅笃行。如今,衣家村山路通了,水路也通了,先后打出2口深水井,修缮3个废弃水塘,修建800立方米高位蓄水池,1万立方米塘坝,滴灌管路56公里,实现全村350亩果园全覆盖,还辐射邻村。

一代又一代衣家人压抑的情感与斗志,在摆脱贫困的憧憬与期盼中、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聚变”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山路通,产业兴。一条6公里的山路,串起了衣家村的产业:山腰处建了9个玉木耳大棚,大山深处建了1处藏香猪养殖场,1处养鸡场也在筹建中。走出衣家,发展衣家,衣家村在村外还投资建设了27个玉木耳大棚。

三年的奋斗,结出累累硕果。今年5月份,衣家村开始兑现承诺,第一次给村民发放了近10万元的“工票”工资。

一切才刚刚开始,衣元良对未来还有许多规划。如今已84岁的杨淑兰也不肯停下手中的劳作,她说:“咱多亏了共产党啊,我使劲活,我活一天干一天活!”

衣家村的发展之路 ,吸引了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曾给衣家村发展以启发的《塘约道路》一书的作者王宏甲也来到衣家村。他在深入考察了衣家村发展之路后,深为衣家村精神感动,写下这样一段感悟:

“一犁耕到头,自己救自己。共同致富,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YMG全媒体记者 韩文友 刘新国 赵巍巍 通讯员 胡国锋 高森

责任编辑:伟业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