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人才体系都失败了

阅读: 49次 发表于:2023-04-23 00:39

无论企业处在创业初期,还是已经成为航空母舰

人才问题,几乎无时无刻不困扰着企业家

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周期

这是一个毋容置疑的事实。

各个企业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千种办法,但依然难以构建人才竞争优势,只有东拼西凑,支撑着企业的业务发展。

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人才体系都失败了呢「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人才体系都失败了」

1

常见企业人才困境

没有相同的企业,就不会有相同的问题,

况且动态多变的经营活动,让这些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但厘清问题是首要步骤,以下情形是否似曾相识: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1. 企业家本身不精通房地产行业,属于其他领域转型过来,身边高管多数是跨行业的“半家族”或“家族”高管和亲戚

2. 高管团队“1 X”组合(老板 几个核心中高管成员),缺少这些X,造成公司业务的关键障碍,比如产品负责人、工程负责人、营销负责人等

3. 家族化高管和外部经理人的理念冲突,导致职业经理人难以融入或发挥价值

4. 公司品牌力不够,难以吸引市场专业人才

5. 管理粗放,办公室政治、尊重平等文化、绩效客观性等诱发人才动荡和局部组织塌方

6. 因人设岗现象比较突出,权利和人为因素主宰公司、大多数规则和制度流于形式

......

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人才体系都失败了呢「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人才体系都失败了」

对于中大型企业来说:

1. 战略选择或业绩因素,企业更换CEO或一把手,引发的高层人事动荡

2. 集团业务转型或战略变更,多元化背景高管、变革型领导者、破圈破局型核心人才储备不足

3. 创业元老和明星经理人的理念、文化和行为风格冲突

4. 新地区的高层团队背景多元化,难以形成团队合力,常常产生势力割据和亚文化分裂

5. 某些局部职能或项目,破局性关键人才缺失,工作处于问题百出、严重滞后等

6. 不同区域或不同职能之间,人才标准参差不齐,或人才过剩难以跨城市调剂等情形

......

2

找到问题源头

似乎,这些问题非常棘手,实质上也非常要命

我们知道,要解决这些事情也绝非一日之功,有的长达几年,但更加不幸的是,部分问题“刻入”企业基因,变成了恒久。

然而,让我们欣喜的是,总有高人和智者关键时候能够妙手回春

但更可悲是,有些问题要么会卷土重来,要么按住葫芦起了瓢,更有甚者,造成企业的巨大危机和倒退。

那么,最终的靶向就非常清晰:企业的人才机制和体系失效了!

我想,这几个原因是最底层的罪魁逻辑:

长期将“人才拿来主义”奉为企策

不得不说,过去20年是房地产野蛮生长之路,在这一路狂奔过程中,诸多企业聚焦战略规划、增长模式、资本盈利、土地资源、产品复制或客户体验等方面,但在组织建设、人才管理或文化塑造方面一直比较粗放或毫无建树,拉下了很多功课,更多的是奉行人才“拿来主义”,难以真正“内化(internalized)”。

地产开发实质上是以项目为单元的,项目本身具有政策性、周期性和投机性,这就势必造成大开大合的人才更迭、司空见惯的团队合拆和过度竞争的频繁挖角,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人才策略和机制,人才问题就犹如一团乱麻。

企业家“重业务轻人才”理念所致

当然,行业爆发使得人才培养赶不上业务增长需求,很多管理问题被扩张和增长所掩盖。

然而,更本质的原因是,“创一代”企业家压根就没有重视人才体系建设这件事!对于人才,他们考虑更多是“视人才为工具而不是资产”、“如何快速追求业务创造效益”、“人才多的是”,这种失衡畸形的人才理念导致了很多后遗症和现实管理问题。

美其名曰说为了“发展第一、业务第一”,不如说是“创一代”的企业经营理念的逻辑和结构所致。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中心思想

幸运的是,优秀的企业家高度重视人才建设,他们的勇于创新和探索成就了许多伟大的管理实践,成为行业的标杆和典范。

但许许多多的企业,他们的探索一直处在困局中,没有特色和突破。

缺乏清晰的人才定位、体系规划和持续落地,人才管理始终停留在“走走停停、停停改改、试试换换”的状态,一旦遇到企业环境变化、战略转向、快速发展或僵局突破等情形,势必会出现“朝中无大将,只能外部求”、“乱花渐欲迷人眼,今追蝴蝶明追蜓”境地。只能时刻处在被动和仓促应战的边缘。

3

卓越企业的人才实践

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人才体系都失败了呢「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人才体系都失败了」

优秀的企业,起身也是非常卑微的

但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不随主流,探索自己的方向和节奏,不断试错和迭代,加以时日,进化为全新的自己,形成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和学习标。

实践1:“家族化”和“职业化”治理取舍

可以说,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从“家族化”或“半家族化”开始的。迈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去家族化”。

优秀的企业,总能在合适的时候忍痛割爱,强制家族成员或重要老功臣退出“核心权位或核心工作”,或者逼迫老功臣自己成长,迎合新使命的岗位需要,全力创造现代治理和公平竞争的管理场域。

但是,大部分企业无法做到这点,企业的底层人才逻辑一直考感情维系,现代化管理机制始终无法渗浸。

实践2:一定要用10分的人才

黑石资本苏世民说,想成大事,必须寻找10分人才。

这一点,在诸多卓越的房地产企业中得以充分体现。他们人才猎寻范围遍布诸多领域,如消费、资本、政府、咨询、高科技等,深猎行业跨界精英。多数时候,跟踪一位优秀人才长达多年,不得不钦佩管理层的渴求意志。

什么是10分人才?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人才定义和标准,有些偏重忠诚和奋斗、有些关注盈利和增长,但优秀企业更寻求企业家精神和优势构建,当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特定场景具体判定,要动态摒弃模糊和过时的人才理念。

人才管理需要新视角和新定义。

实践3:事业成败关键在于高管团队的底色

站在10年或20年角度看,企业长青的基石在于高管团队。

从第1代创始人到第2代、第3代管理团队,稳健性和成长性变得至关重要。成功的企业得益于核心队伍的有效迭代,从而释放出巨大的成长动能和业绩表现。而失意的企业,也源自于代际错位、盲目自信或用人失误。

曾几何时,多少企业创始人固步自封,一直占据要位,错过最佳成长机遇和模式突破,与此同时,也有诸多企业急速变革,大肆引入外部明星团队而陷入经营危机,这些教训历历在目。

此外,高管团队需要精心维护,企业1号位和人力负责人长期扮演“园丁”角色,识人用人育人留人各类武艺样样精通。

人才迭代不能只凭运气。

实践4:用外部标杆检验团队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跟自己较劲,忘记了方向和初心

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内在的“哈姆雷特”,他们用长期主义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比如凯德的“商业帝国”、万科的“工厂制造”、龙湖的“极致体验”,星河湾的“豪宅世家”等。

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活成了“平常人”,只是在追求财务盈利、规模超大等方向上持续发力。

纵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设置”团队的使命和挑战任务,用突破和对标理念去要求团队,寻找相对差距和奋斗路径。

实践5:坚定“从实战和磨炼中”选拔人才

无论储备候选人头顶多亮的光环、强大的领导潜力和辉煌的战绩功劳,实践是检验将帅成色的唯一标准。

比如,你想拓展某个城市,谁将是最佳入选?

大本营的高管能否空降问题区域持续亮眼?

在A公司的成功经验能否复制至B公司?

老将能否重新披甲革马?

......

我们刻画在脑海中的人才模型、辛苦构建的素质标准,是否与任务实践形成“同心圆”?

开启高标准的人才定位和标准,不断进行核心人才体系的盘点、迭代和进化,这种机制的建立和更新显得至关重要。

实践6:坚持长期主义,启动“领军人才”“关键人才”“管培生”人才培养项目

企业人才库是基业长青的制胜法宝。

拿来主义可以确保有人可用,动态组合可以保障业务平稳,但长期培养旨在“后继有人”。

很多企业逐渐成立了“领导力学院”或者“企业大学”,本着“百战归来再读书,胜战只育潜力人”的发展理念,将实战和理论高度融合,源源不断诞生一批批将士。

优秀企业的真正高明之处,不在于拥有多少杰出人才,而在于每一个平凡将士,却依然能打赢胜仗。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