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洛阳涧西以省命名的几条路

阅读: 50次 发表于:2023-04-03 04:09

老涧西以省命名的几条短路

在抖音上,看到一个有关涧西山东路的短视频,有网友留言道:我在洛阳住了28年,从不知道还有山东路,更不知道在哪里,莫非是孤陋寡闻?

其实,不知道很正常,因为它很短,短到步行只需几分钟,但路名却很大,用得是省名。类似的还有河南路,陝西路,甘肃路等。这几条冠以省名大号的路,都是东西走向的断头路,且都在一条平行线上,间隔均为一个街坊的距离。隐藏在涧西老街坊之间的这几条路,除了居住在附近的人外,相信很多老洛阳人没到过,甚至没听说过。

不过,要问这几条路为啥这么短,为啥不连接起来,又为何用省来冠名?这要理出个道道来,得从涧西工业区的来历,苏式老街坊的布局说起,华山论剑,剥茧抽丝,一言难尽,就免了吧。只在这里唠唠我与这几条路的缘分。

(一)山东路

小学毕业后,我考入了洛阳四中。四中东侧是太原路,校门正对的路正是山东路。山东路,是一条J型路,北沿34号街坊,西接太原路,东连长春路。南边是长春路煤场和一大片桃园,然后是隔着长春路的36号街坊。实际上,山东路和长春路当年的作用是分割这俩个街坊的。

从我家所在的建材校大院到四中上学,山东路是必经之路。邻近的七里村,和其它几个单位,如轴研所、自来水公司和胶鞋厂的学生,也要走这条路。住34号,36号街坊的学生更不必说了,出门就上山东路。

另外,34号街坊紧挨山东路的一栋红砖红瓦的三层苏式楼,是六冶小学。因此,每逢上学放学时,欢歌笑语、嬉笑追逐、蹦蹦跳跳的朝气蓬勃便溢满了整条山东路。当年,路上没有摩托车,更没有汽车,自行车也是凤毛麟角,极少见到。中小学生们走过这条路,随心所欲,无忌无虑,这是今天难以想象的。

我上中学的那几年,是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这条路空旷宁静,除了上学放学时段,平时路上很少看到人影。只是在路东头的街坊里,有一个长春路菜站,还有一个黄冶厂的职工食堂。我一个同班同学叫秦学友,他家就在菜站旁边的楼上住,跟菜站的人很熟。那时的菜站是国营的,统购统销。一些大路菜旺季时,多的只能堆放在山东路上,尤其那红彤彤的西红柿堆得跟小山包似的,夜里也无人看管。记得那时候没有人会贪便宜偷嘴吃,也不会乘天黑随便拿这些露天存放的菜回家享受。

夏天气温高,菜站的菜多了,卖不及,容易腐烂,就找车拉到县里去卖。菜站人手不够,秦学友就叫上我和另一个同学赵武术去帮忙。用现在的说法就就是打小工吧。从省建公司借来法国产的伊法车,菜装在车斗前半部,我们三人挤在车尾,菜站的主任坐驾驶楼,一路颠簸着到昔阳盐镇,新安煤窑乡卖过几回菜。

由于当年"文革”的原因,我在洛阳四中待了五年,也陪伴了山东路五年。1968年拿到了初中毕业证,

就被″上山下乡"的洪流卷到了许昌地区修理地球去了。从此远离了熟悉的山东路。

(二)河南路

河南路东西连接南北向的予北一路和予北二路,与山东路在一条中轴线上,被17号街坊和洛阳四中的校园隔断。

河南路东面正对洛阳四中的西门,北靠洛轴15号街坊,南邻涧西医院(河科大一附园)。

我在洛阳四中是1963年到1968年,河南路的留下了不少的脚印和记忆。那时的河南路同样简朴,素洁,宁静。

路的中段北侧是洛轴医院的前身洛轴卫生所,也是那种红砖赤瓦,坡顶三层的苏式楼。我在四中上学时,一次在足球场上踢球,一个同学抢球时抬脚过高,把我的鼻子碰出了血,就是到洛轴卫生所处理的。

而南侧涧西医院围墙内有一个阶梯大教室,里面有乒乓球案子,我和同学没少翻围墙进去打乒乓球。

那几年,学校经常组织各个年级学生看电影,无数次排队走过山东路,越过予北二路,再穿过十四街坊内的巷道,就到了当年最可心的中原电影院了。

70年代工作后,经常骑车经过山东路,到洛轴卫生所后边的洛轴招待所,找住在里的同学张金祥玩,哥儿俩免不了喝一杯,同学情谊,对酒当歌,十分惬意。

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如火如荼,山东路和两头的予北一路,予北二路两侧盖起了许多简易房,成为了饮食街,农贸市场。人来人往,热闹红火。附近企业的职工下班后来到这里吃饭喝酒的人络绎不绝。

我在附近上班,经常中午来这里吃饭,山东路与予北一路路口的大米盖交饭,莫家米皮等乐此不疲。晚上零点下班后,三、五工友骑着自行车,并排而行,谈笑风声,到这里喝碗热腾腾的馄饨,喝一杯爽口凉爽的扎啤。最难忘的是有一天是紧倒班(零点下中班,早晨8点上白班,中间休息8小时)。我们一班6个工友,相约来到山东路上的一家小饭店,跟老板要了水煮花生,凉拌黄瓜等几个小菜,搬来一桶扎啤。因为常来,跟老板套得很近乎。先付了账,老板打了个哈欠,伸了一下懒腰,笑曰:你们尽兴,我去睡一会儿。

说笑之间,一桶扎啤喝了个底朝天,看看表,后半夜3点了。匆匆回,躺到车间更衣室地下迷糊了几个小时,8点钟又准时走上工作岗位。

如今,给我们留下许多念想的山东路予北一路都全面拆除了,正在围档施工。山东路将会有更大的变化,期待着!

(三)甘肃路和陕西路

陕西路,东连陕北一路,西接陕北二路,北靠11号街坊,南边是拖拉机厂中学。这个拖中,就是今天的拖一中。“文革"的时候,因为"闹革命",四中和拖中有联系有交集。因此我也常去拖中玩,很熟悉这条路。

甘肃路,东头顶着陇北一路,西边连着陇北二路。北挨着7号街坊,南边是8号街坊。7号全是红砖红瓦坡顶的三层苏式楼房。8号是一排排青砖红瓦的平房。7号的楼房有独立的厨卫,而8号平房区是公共厕所和公用的水管池。两个街坊住的都是拖职工,居住的舒适度可是差了一个档次。但大家伙好象没有什么攀比,都很知足,因为有公房住,有自来水用,这是国有大企业的职工福利,当年很多人还享受不到呢。

陕西路和甘肃路东西向之间隔着10号和9号两大街坊,都属于一拖的家属区。我下乡时的知青大队,有60多个拖中同学,都在这几个街坊住。

第一次走过甘肃路,是70年春节,我们从下乡的许昌回洛过年,我和几个住在其它区域的女农友,到这几个街坊挨家到其他几个农友家拜年,因为我们在青年大队都是一连一排的,专司种菜,友情很好。

先到8号住平房的陈玉瑞家,正逢晌午,她家饭都做好了,她爸妈热情地让我们吃饭。我们几个也不客气,围坐在床头的小方桌边,一人一碗米饭吃开。就我一个男生,陈叔还给我倒了一杯酒。随后又转了几街坊,几个农友同学家。

8号街坊东侧的陇一路边,70年代时有一个副食品商店,那是当年那一片街坊唯一的商店,街坊居民买咸盐,打酱油都到这里来。那时我到甘肃西侧7号老同学叶其生家串门,常到这家店买烟买火柴。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年,叶其生住的那栋挨着甘肃路的苏式拐角楼发生了火灾,因为三层坡顶除了瓦,全是木材打造的,火烧连营不可避免,整个三层烧光。叶家住拐角二楼也深受其害,墙都熏黑开裂了。当然,三楼更惨,家家都烧了个净光。

大约是1990年代吧,有人在8号这边开了一家熟食店,店名叫红房子。这个名子暗合苏式街坊的红色建筑,自带红色基因,散溢着浓浓的乡愁,不火也不行。这以后,甘肃路、陇一路发展成了菜市场,热火了。人们到这一片来,从不说路名,都以8号代之。一说到那里,去8号,大家都心知肚明,反而这堂堂的甘肃路大名反而不为人所知。

后记:60多年一晃而过,当年涧西的老一代建设者大都过世了。我们这些涧西老街坊里成长的二代人也都到花甲之年,古稀之冠。涧坊里的第三代更是云散五湖四海。

但这些建设于火红年代的路,虽然扩宽了,改建了,路两侧高楼林立,商铺密集。汽车多了,繁华了,热闹了,对比当年己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以省名标注的路:山东路,河南路,甘肃路,陝西路,以及湖北路,江西路,安微路等等东西向的路。还有南北向的以省会命名的武汉路,长安路,青岛路,天津路,太原路……他们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涧西辉煌工业史的印记,庄重的擦亮自己的特殊名号,向“一五"期间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洛阳涧西的几十万老一辈建设者们致敬!并把那个年代刻印在了洛阳人的心中!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