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每个华人都应知道美国公开赛上有个双击陈

阅读: 43次 发表于:2023-03-18 08:50

爱奇艺体育 2018-06-13

转眼又到了六月的第三周,陈志忠将在今年美国公开赛结束后迎来自己60寿辰,距离那如梦似幻的一届比赛,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三年。

距离美国公开赛的奖杯咫尺之遥,却因为一个失误功亏一篑。然而这个失误却成就了美国公开赛的一段传奇,“双击陈”不是一个蔑称,而是对历史的怀念和尊重。

1985年6月13日,坐落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奥克兰山乡村俱乐部(Oakland Hills Country Club)第五次举办美国公开赛。

赛前夺冠的热门是杰克·尼克劳斯、“大白鲨”诺曼,塞弗·巴里斯特罗斯等一系列如雷贯耳的名字。谁也没有想到,一个从资格赛一路拼杀而来的黄皮肤年轻人会成为这届比赛的主角。

美国公开赛冠军「每个华人都应知道美国公开赛上有个双击陈」

第二名写进历史

当那一届美国公开赛进入到最后一轮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不知道T.C.Chen(陈志忠)的名字,因为他刚刚在比赛的首轮第2洞打出了美国公开赛八十五年历史上的第一个信天翁,也因为最后一轮他身处领先组。

他的领先是从第一轮开始的,前三轮陈志忠打出了65-69-69,低于标准杆7杆的成绩对于以难度著称的美国公开赛来说已经足够让人难忘。

直到第四轮的第5洞时他仍保持着4杆的优势,历史上第一个亚洲大满贯冠军头衔正在向他招手。但是四大赛往往拥有这样一条定律:冠军的归属往往要等到最后一轮的后九洞才能揭晓。不幸的是,陈志忠的“后九洞”来得有点早。当我们觉得他即将为亚洲高尔夫取得突破的时候,他的一个失误将先前的优势丧失殆尽。

他在第5洞打出了灾难性的8杆,其中包括一个因为双击导致的罚杆。当陈志忠第三杆想要把球从厚厚的长草中切出来的时候,他的球杆不幸在小球飞行的过程中又一次碰到了小球,现场和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都亲眼目睹了这不可思议的击球。直到现在,在USGA有关规则的视频资料中,讲到双击球的判例时,仍然播放的是当年陈志忠的那次击球。

随后的三个洞中,陈志忠没能及时调整状态,最终他在第5洞至第8洞打出了 7的糟糕成绩。此时,上面提到的定律开始应验。

陈志忠的竞争对手安迪·诺斯(AndyNorth)抓住他失误的机会取得了领先,但是诺斯又接连在第9、第10和第11洞打出柏忌,把领先位置让给了戴夫·巴尔(Dave Barr)。

这时的陈志忠重新振作起来,在第12洞用一个小鸟球重新夺回了领先。但紧接着他又在第14洞吞下柏忌,而诺斯在第13洞抓下小鸟球后,在接下来的4个洞中都打出了标准杆或者更好的成绩,在进入第18洞的时候,诺斯已经确立了两杆的优势。陈志忠在最后一洞保帕成功。

尽管诺斯用一个柏忌结束比赛,但他仍以一杆的优势赢得了冠军……

闯荡江湖数十载后,年近花甲的陈志忠已经变得非常淡然。

他曾说:“美国公开赛举办了多少届,就有多少个亚军,为什么大家偏偏对1985年的陈志忠记忆犹新?是因为双鹰和双击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每年美国公开赛开始之前都会有很多记者采访他,希望了解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刚开始的时候他会觉得人家是在揭他的伤疤,会有些许困扰,如今早已释怀。

陈志忠还说:“当时还会觉得真的差一点就拿到冠军了,有一点遗憾,但是到现在有时回想一下,你从资格赛打进去,最后作为一个新人能拿到亚军,也应该懂得知足。”

的确,这一切对于陈志忠来说真的不容易。

“第一轮的双鹰,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 当时我就觉得很高兴, 很幸运。那是我第一次参加美国公开赛,根本没有想过打出多好的成绩,也没那么大的期待。”陈志忠时常回味那一场比赛,并试图从中领悟更多的东西。

“真正的选手在18洞的比赛过程中不会想杂七杂八的东西,即便是在领先的时候。谁也没有时间想夺冠或是夺冠以后的事情。当时看到自己领先,我只是想打完第4洞后面还有14个洞,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现在回想即便当时没有那个双击,我也无法保证在后面的13个洞不出状况。”

的确,当时陈志忠走下18洞果岭才开始回想,第5洞打了8杆,最后输了一杆,回到会所之后他觉得有些懊恼。

若干年后再看,陈志忠只笑自己那个时候年轻,没有参加过大赛经验不足,总想着表现自己。他说如果经验够也许就赢了,因为那个第三杆在长草里非常难处理,正常情况下救上果岭就好了,打个柏忌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他当时就是要追求最好的效果,才会出现那种问题。但这就是陈志忠的球风,永远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双击球的一种英文说法是Two Chips,缩写是TC,这正好与陈志忠名字的缩写相同(Tze-chung)。如今,人们习惯把双击球非官方地称为“T.C.Chen”,而陈志忠的名字也被改为了Two Chip Chen。

美国公开赛冠军「每个华人都应知道美国公开赛上有个双击陈」

东拼西凑的球杆

和很多名人的励志故事一样,陈志忠的高尔夫生涯在拮据和执著中开始。拮据的生活让他偶然和高尔夫结缘,而执著的信念则让他必然成为一代传奇。

陈志忠的家住在台北林口高尔夫球场附近,林口高尔夫球场与淡水高尔夫球场、新丰高尔夫球场并称台湾地区的三大高尔夫圣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尔夫人才。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陈志忠周末没有课,但是当时的业余活动少之又少,根本没什么可玩的。陈志忠的哥哥陈志明在林口球场练球,他就跟着哥哥来到球场当临时球童。在陈志忠看来,当球童是件有趣的事,而且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那时陈志忠为客人背包走18洞,小费连同工资加起来可以得到30多台币。陈志忠说那时候的30块钱能做很多事,因为上学时父母一周给的零用钱只有一两块。他记得当时吃一碗阳春面的价格是五六元钱,而且是很奢侈的消费,三十多块钱则意味着一周每天都可以吃一碗。

正是这个机缘,让陈志忠接触到了高尔夫。没过多久,他就不满足于光看别人打球,他开始自己尝试着挥杆击球。后来,每天放学后和休息的日子,陈志忠偶尔会去球场练球。很快,他就迷上了这项运动。

陈志忠真正开始打球是在初中毕业后,那时他每天都在练球。他的哥哥陈志明,已经具备了相当不错的水平,最初都是哥哥指导他技术动作,哥哥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第一任教练。

成为传奇的道路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摆在陈志忠面前的是两个现实地不能再现实的障碍。

首先是练球环境很差,且不说当时球场的维护达不到现在的水平。陈志忠自己甚至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球杆。一开始他只有几支铁杆,后来因为当球童的缘故,他和不少林口球场的会员熟识,有时赶上球场的会员换球杆,就会把旧的球杆送给他,别人眼中的废弃物,陈志忠却视若珍宝,就这样他凑齐了一套球杆。陈志忠说:“现在的小朋友练球,所有的球具、装备都要最好的,我至今看到了还会羡慕他们。”

对陈志忠而言,如果说物质上的匮乏可以咬牙坚持下去,那么精神上得不到支持则要煎熬的多。

陈志忠刚开始练球时家里人是反对的,原因很简单,经济条件不允许。因为陈志忠家里兄弟很多,而且哥哥已经在练球了,哥哥出国打球的费用都是家里承担,这已经给了父母很大的压力。陈志忠如果再练球,意味着家里的负担更大了,所以父母都希望陈志忠能学个一技之长,然后找一个能养家糊口的工作。

但此时的陈志忠已经无法割舍下高尔夫,他非常诚恳地向父母请求,给他两年的时间,如果练不好到时候再去找工作,他觉得他还年轻一切都来得及,看到儿子如此执著,父母也就没有再反对。

陈志忠自然如重生般珍惜这个机会,结果用了不到两年,他就在业余比赛上崭露头角。陈志忠在这段时间拿到了23座业余赛的冠军奖杯,是中华台北业余球员中夺冠次数最多的人,这引起了当地高尔夫球协会的注意。

没过多久,陈志忠就入选了中华台北代表队,他将代表中华台北去参加国际比赛。从此他的练球开销都会由高尔夫球协会负担。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上进,而且不必再为他的练球花销发愁,陈志忠的父母终于同意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美国公开赛冠军「每个华人都应知道美国公开赛上有个双击陈」

登陆美国

陈志忠第一次去外国参加比赛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具体时间他已经记不清了。陈志忠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时候觉得非常光荣,一心想把比赛打好,而且有时压力会非常大。

有一次,陈志忠代表中华台北去南美洲参加业余比赛,没有直飞航班需要到美国转机。就在路过美国的时候,他看到了美巡赛的电视转播,那个时候美巡赛已经有很多观众到现场观战。陈志忠一下就被那种氛围吸引住了,“我就觉得,哇!有那么多观众看,能在里面打球的都是英雄。”

当时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在陈志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小小的梦想:有朝一日能到美巡赛上展现自己的实力。

1980年,业余时期足迹就已遍布各大洲的陈志忠正式转为职业选手。次年,正在打亚巡赛的陈志忠收到了赞助商邓禄普(Dunlop)的邀请,去日本参加三场日巡赛,结果他在第三个比赛札幌东急公开赛(Sapporo Tokyu Open)上就拿到了首个日巡赛冠军。

这时的陈志忠依然怀揣着当年的梦想——征战美巡赛,这也是所有职业球员共同的心愿。

1982年,又经历了一年日巡赛打磨的他,决定去参加美巡赛的资格考试。他又一次登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这一次美国不是中转站,而是目的地。资格考试进行得异常顺利,陈志忠成为了第一个获得美巡赛全卡的中华台北球员。

次年,陈志忠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美巡赛生涯。没过多久,他就在当年的坎帕公开赛(Kemper Open)上迎来了夺冠的良机。他清楚地记得,那一次的对手是包括弗雷德·卡波斯(Fred Couples)在内的5位高手。巧合的是,1983年也是卡波斯的菜鸟赛季,卡波斯同样第一次距奖杯如此之近。

陈志忠和卡波斯一同打到了延长赛,他们都在追求个人第一个美巡赛冠军。最终卡波斯用一个小鸟球结束比赛,那是卡波斯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个冠军。

尽管陈志忠与冠军失之交臂,但他并不遗憾,因为他因此结识了一位一生的朋友。他和卡波斯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惺惺相惜。后来他们在美巡赛上经常见面,互动也多了起来。两个人共同成长的经历,也在美巡赛传为一段佳话。

如今,陈志忠还会去美国参加常青巡回赛,或者是作为球迷观看比赛,每一次见到卡波斯,他都无比激动,当年两人同场竞技的情景历历在目。

就这样,陈志忠的球技如同他在美国的朋友一样,与日俱增。当年8月,陈志忠第一次闯入四大满贯赛之一的美国PGA锦标赛,而且获得了晋级,最终名列第72位。那一年,他还荣获了美国Golf Digest颁发的年度最佳新人奖。

1985年,陈志忠通过资格赛进入了美国公开赛的正赛,然后就发生了我们众所周知的那一幕。

美国公开赛冠军「每个华人都应知道美国公开赛上有个双击陈」

亚军之后

一夜之间,陈志忠成为了整个华人高尔夫界的英雄。而他这个美国公开赛亚军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他把台湾地区的高尔夫运动带到了一个巅峰,1985年到1990年间,台湾地区的高尔夫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很多业余球手都在陈志忠的影响下转为职业球员。尤其是以汪德昌、吕文德等人为代表的球童出身的球员。这些人发现,高尔夫不再是有钱人的运动,做球童的人也能出人头地,陈志忠让这些球童看到了希望。

如果你觉得那个年代离我们太远,那么你可以留意一下前两年曾雅妮的成功对台湾青少年高尔夫运动发展的影响。二者是非常类似的,只不过区别是陈志忠影响的是出身草根的球员。也就是在那个年代,以及后来的90年代初,台湾地区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球员,他们在亚巡赛和日巡赛上均有建树。很快地,台湾地区和日本成为了亚洲高尔夫的中心。

在那个时候,陈志忠在台湾地区高尔夫圈子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台北市高尔夫球协会的理事长吴见亨这样评价道:“陈志忠引起的球星效应非常巨大,那个时候如果他拍拍一个小朋友的肩膀鼓励他好好打球,这个小孩的自信心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因为小朋友眼中的陈志忠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明星。”

好友眼中的陈志忠

林根基——林根基是陈志忠的得意门生,长期活跃于亚巡赛和日巡赛,曾获得过5次亚巡赛冠军和3次日巡赛冠军,2001年的世界排名达到过前100。

林根基说他接触高尔夫的经历和他的老师很像,而且他们都住在林口球场边的同一个村子。林根基回忆道:“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没有地方玩,就跑到球场去打工,这时认识了陈老师,我是先从捡球做起,就这样陈老师打球我去捡球,后来我们就认识了,聊得很投缘。”

林根基拜师后,陈志忠几乎倾囊而授。

还不止如此,陈志忠刚去美国的那段时间,台湾地区球具很缺乏,去美国打球的陈志忠专门带了一套全新的铁杆给林根基,连球包也配好了,虽然不知道球杆的价格,但林根基已经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三十多年过去了,林根基提起这件事依旧有些激动,他后来跟着陈志忠到日本打球,直到现在还在接受老师的照顾。林根基说陈志忠对他的恩情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

林文堂——曾长期作为中华台北高坛“一哥”的林文堂提起陈志忠也显得非常尊敬。

林文堂是通过父亲的关系和陈志忠认识的,当时林文堂还是一名业余选手,而陈志忠已经成名。林文堂给陈志忠背过包。他说这个机会不是谁都有的,他感到非常的幸运,无论是球技,还是为人处事的方式,陈志忠都深深地影响着林文堂。

林文堂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风范。

他说:“在美国打球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有一个T.C.Chen,那时陈老师已经有了自己的风范。陈老师的人气至今还非常高就是因为他的风范依旧。”风范通俗地讲就是风格加上气场,陈志忠犀利的球风和随和的性格形成了他的风范。

林文堂通过学习陈志忠的风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范,他在亚巡赛有“微笑杀手”的称号,他说微笑第一会缓解压力,其次可以增加在观众中的亲和力。而他把这些都归功于陈志忠。

林文堂说:“陈志忠老师是华人高尔夫的最高象征,在台湾地区所有的老板、赞助商都认识他,他有一呼百应的能力。”

1990年,在美国打拼了七年的陈志忠已经名声在外,然而他却要面临新的抉择。

在刚开始打美巡赛的时候,陈志忠是单身,1987年他与妻子完婚并有了孩子。小孩出生后,他和家里人都觉得一边在美国打比赛,一边还要挂念家中妻儿,跑来跑去的比较辛苦。

另一方面,陈志忠当时的赞助商都是日本品牌,看到了自己的球员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赞助商都希望陈志忠能够回到日本打比赛,为他们多做宣传。

最终,怀着对美国的不舍和对家人的责任,陈志忠回到了亚洲。幸运的是,此前在日本打过球的他不必重新适应这里的生活,反而倍感亲切。随后的1991至1993年间,他四次在日巡赛上获胜。

陈志忠目前做得最多的事是传承,在陈志忠参加的台湾地区常青组巡回赛上,都会有一个被戏称为“公鸡带小鸡”的活动,老球员不只是参加一场比赛,而是通过比赛给青少年球员灌输高尔夫的思想。除了球技之外,陈志忠甚至连他在国外的经验,包括比赛时的心理活动都会告诉给年轻球员。

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球员的礼仪,陈志忠和他的哥哥陈志明把他手下的小朋友训练得非常有礼貌,如果让陈志忠看到哪位小选手比赛结束后没有脱帽,没有相互鞠躬,他会立即上前提醒。他还要求小球员上果岭必须带果岭叉,沙坑的沙一定要自己耙,球道上的打痕也要自己修复……陈志忠把自己打球时养成的好习惯都传给了晚辈。

后来在以陈志忠为首的一批球员的影响下,台湾当地的一些企业在赞助高尔夫比赛的时候也会以传承为目的。

如今,陈志忠在林口球场的青少年培训中心培养下一代已经十年有余,也和大陆的高尔夫有所接触,跟当年参加海峡杯不同的是,现在的交流不只是球技上的切磋,还有人才培养方面的探讨。

陈志忠觉得,现在台湾地区的高尔夫水平不如当年自己那一代,至少从纸面成绩看是这样的。现在的青少年球员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因为家境比较好,打球没有压力;有的因为出国打球,受到了很多外在的诱惑,结果时间分配不好,水平没有进步;还有的则是因为大环境不好,赛事少得不到锻炼。还有一些职业选手为了生计只能去当教练,结果导致没法专注地练球。

其实这是整个中国高尔夫面临的问题。

“我觉得我还是有一种使命感的,我希望能有机会开办更多的陈志忠学院,或是多举办一些赛事。我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华人球员,让他们在国际大赛上有所表现,再创乃至超越我当年的辉煌。”

2012年,陈志忠再访奥克兰山,那是1985年之后他第一次回去,2号洞和5号洞还是老样子。在那里,有他创造的历史,也有他未曾创造的历史。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